返回

人在大明,无法无天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5章 他们只是往前迈出了一小步,而大明已经以飞奔的速度走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如同朱元璋那样,其实都知道狂印宝钞必然会带来很多的麻烦。

    现在的陈寒之所以能避免像永乐大帝那样下南洋一点钱不赚,同样的也为了避免破坏掉大明王朝是一个中心论的这么个形象,所以他并没有像欧洲殖民者那样。

    到了一个地方就开始杀人放火,然后殖民那里把老百姓当做他们的奴隶,挖光所有的矿产,给天下留下一个恶名。

    而是如何能够在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的同时,还要真正的展现大明王朝的国力,那就是打击海盗来开拓自己的威名。

    同样的打击了海盗也是拓宽其他各国的大明王朝来做买卖的这条道路,让贸易之路可以更加的宽敞了,贸易能够给两国之间带来更多的。和平。

    为什么一定要这么干?

    首先第一点贸易一定能够促进南洋小国的经济发展,而为什么要促进他们的经济发展呢?

    其实并不是仁慈,也并不是只为他们着想。

    而是想要让他们这些人有钱之后,就能到大明王朝来消费。

    同样的就像如今现代的一带一路,为什么要帮助非洲那些国家一样?

    非洲那些国家手中那么多矿没,没有办法变现,如何让他们变现帮他们修路,帮他们开矿,帮他们建房子,帮他们建基建,惹的国内有许多网络喷子。

    一直都说国家这样的投入,还不如把那些钱全部弄到自己国人。

    这部分人的认知低下,所以他们根本不理解国家为何要这么做。

    同样的陈寒这么干,也会惹到大明王朝有许多觉得自己很有见识的那些读书人开始喷陈寒的作为,其实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陈寒为什么要这么干。

    陈寒之所以有这么干,就是为了让南阳的那些国家迅速富裕,他们只有富裕了之后才能跟你做买卖。

    同样的也有很多人会说,如果让他们富裕起来的话,他们会不会继续的强大,然后跟大明王朝对作战,那这样的话,其实就得想到有一个弊端了。

    这的确是弊端,这的确有这种隐患,但是陈寒之所以有这么大的信心,就是因为他的海军绝对不可能会让那些人有坐大的机会。

    自己作为大明王朝这一次去向南洋的策划人,他绝对不能够让南洋的那些国家富有了之后,就生出一些想要反抗的心思。

    首先他要怎么干?

    第一个是培养自己的代理人。

    怎么培养代理人呢?

    就是得要让那些一个其他各国的那些一个真正的富有,的真正的强者,要跟大明王朝的经济给绑定起来。

    怎么绑定呢?

    第一个就是要把大明宝钞到这些国家去,让他们把自己的财富转变成大明宝钞存到大明的钱庄来。

    让这部分人直接绑定在了大明王朝这条船上之后,他们怎么能够反抗大明?

    想一想自己半辈子积蓄的钱财全部都存在了大明王朝,他们自己的能够发财,他们能够有今天的地位,也全部通过和大明王朝的贸易而来。

    如果他们的国王想要跟大明王朝做对的话,那么这部分人会不会站出来反对。

    有很多的国家都是这么干的。

    有很多的国家想要掌控另外一个国家,也都是这么干的。

    必须得要培养出能够亲近大明王朝的这部分富有的人,那这些人的国家才能不敢跟大明王朝作战。

    这样一来才能够让这部分人真正的活得滋润,就能让其他的国家里边的那些个人永远不可能有反抗的想法。

    永远都反抗不了,这才是真正的精髓。

    陈寒这么干,其实早就已经有了想法。

    同样的陈寒能这么干的想法不仅仅只是因为他有更多的见识,不仅仅有更多的手段,同样的他还有直接的阳谋——那就是宝钞白银双轨制。

    如今的大明王朝实行的这个套制度就是他自己亲身实践出来,非常有用的。

    他从小日本那边把石见银矿的银子,还有佐渡金矿的金子都挖出来运到大明王朝来。

    但是这部分的金子银子其实都不可能会当做货币来使用。

    反而是用来储存的。

    你可以拿着金子银子来兑换宝钞,但是你的金子银子不能直接当做货币。

    在全天下流通,这样一来就能够使宝钞的价值平稳。

    同样的陈寒用这种办法,也能在南洋各国进行。

    同样的作为南洋各国挖出来的金子银子,如果跟本地人去交易的话,他是花不出去的。

    因为本地大部分人都处于赤贫状态,你别说拿金子银子去换他们的产品,你就算是以物换物都没有东西来换。

    那么这些金子和银子能够流到哪里去呢?

    必须得要流到大明晚朝去啊。

    他们想要跟大明进行交易,是绝不能够把金子银子直接当做货币来用的,而必须得要转换成宝钞。

    这么一来其实宝钞就相当于在第一手时间,就已经是从其他各

第675章 他们只是往前迈出了一小步,而大明已经以飞奔的速度走了(2/3),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